【健康科普】世界预防自杀日|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
每年9月10日是“世界预防自杀日”,旨在呼吁全社会一起行动,重视心理健康,倡导身心同健康理念,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。
自伤的定义
没有任何自杀意图,却故意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,我们称为非自杀性自伤(Non-suicidal self-injury,NSSI)。
自伤的好发人群
年龄:青少年和青年早期阶段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好发时期,高发年龄在14-24岁。检出率:根据研究显示,中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总检出率高达27.4%,大学生的检出率为16.6%,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。
自伤男女生异同
自伤/自残的主要原因包括失望感、孤独感、对自己的悲观情绪以及需要疼痛的感觉。男生貌似对不快感更加敏感,会因为觉得好玩而参与集体行动,会为逃避某种义务而自残。相反,女生会因为需要疼痛的感觉、由于感到不幸或沮丧而自残。男性自残更倾向于激怒别人,女性自残则多为惩罚自己。

为什么要伤害自己?
自伤常伴有一种迫切感与渴求感,其目的更多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,解决某些人际关系问题,而非自杀。主要出于以下2个原因:
1、对自己进行惩罚。往往认为这种痛苦是自己应得的,通过自我伤害来让自己感到轻松愉悦,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。
2、使用自伤行为来逃避痛苦,也有一些进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来减少自杀念头的产生。
家长如何帮助孩子?
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自伤的行为,父母的心情往往是很复杂的,我们可能会有内疚和无助,甚至愤怒和恐惧,这个时候停下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。
当我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,首先我们可以查看孩子的伤口,帮助孩子处理伤口;然后试探性的询问孩子伤害自己的原因,试着去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,他们正在忍受着什么样的情绪和痛苦,避免质问和指责,不要用理智去评价孩子,坚定地表达我们的关心;最后我们可以寻求专业精神科或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,非自杀性自伤的一线干预方式是进行心理援助,早期心理干预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应对负性情绪更好的方式,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。
自伤的医学干预
临床上,虽然非自杀性自伤的孩子逐渐增多,但单纯因非自杀性自伤来就诊的极少,大多数合并有心理问题、情绪障碍等。目前医学干预以心理治疗为主,严重者辅以精神药物和物理治疗。建议大家如发现上述问题,应尽早到正规精神专科医院或心理卫生机构就诊治疗。